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861章 斥候遭遇

清晨,洛水河谷被一層濃濃的秋霧籠罩,霧氣如牛乳般在河面和森林內流淌,此時已是九月中旬,河水進入了枯水期,河水很淺,大片河牀裸露,河牀上鋪滿了圓滑的鵝卵石,四周極爲安靜,一羣肥鹿在低頭在河邊飲水。

就在這時,一支利箭‘嗖!’地從森林裡射出,正中一頭肥鹿,受傷的鹿哀鳴一聲,倒在河牀上,鹿羣受驚,紛紛向河對岸的森林奔去,只見從森林內奔出兩名漢軍士兵,均手執弓箭,其中一人看見了倒在河牀上的肥鹿,頓時高興得跳起來,奔上前指着鹿得意洋洋道:“怎麼樣,打賭輸了吧!還敢說我射不中。”

另一名士兵卻不以爲然,“僥倖而已,你那箭法我還不知道,今天不過走了狗屎運罷了。”

“輸了就輸了,杏花樓的一頓酒菜,休想賴掉!”

“不過一頓酒菜而已,至於如此計較嗎?看你得意的小樣,令人不齒。”

“你休想賴賬!”

“走吧!走吧!回去再說,別讓屯長等急了。”

士兵扛起鹿便走,射中鹿的士兵跟在後面,一路絮絮叨叨,兩人很快便消失在河邊。

這是一支二十人的漢軍巡哨隊,奉主將魏延之令,在洛水河谷北面一帶巡邏,爲首的屯長名叫張新,就是關中本地,對這一帶的地形極爲熟悉。

此時,巡哨騎兵們正在森林裡收拾行裝,準備出發去巡邏,張新看了一圈手下,眉頭一皺問道:“楊利和賀老六還有回來嗎?”

“來了!來了!”

遠處傳來賀老六的喊聲,只見兩人一前一後奔來,賀老六肩頭還扛着一頭鹿,張新臉一沉,極爲不滿道:“我是讓你們二人去獵鹿嗎?” ωωω●ttKan●℃O

兩人嚇得低下頭,半晌賀老六道:“我們已經巡視過了,河邊沒有馬蹄印,要回來時,正好遇到一羣鹿,楊利一定要射,我攔他不住。”

“胡說!明明是你說要射鹿。”

“好了!”張新怒喝一聲,打斷了兩人的爭論,他狠狠瞪了兩人一眼,厲聲道:“這一次先警告你們,下一次膽敢違令擅自所爲,我就按違反軍紀論處!”

兩人皆不敢說話,張新又喝令道:“上馬出發!”

衆人紛紛上馬,調轉馬頭沿着森林小道向北馳去。

關中北部地區高原隆起,子午嶺橫亙,山勢向西延續,最後與六盤山融爲一體,起伏的高山對關中地區形成了天然的北方屏障,其中馬嶺河與洛水縱穿北山,形成兩大南北通道,也就是著名的馬嶺河道和延州道。

延州道在東漢時期叫做洛水道或者洛川道,是高奴南下關中的戰略要道,漢軍也深爲重視這兩條要道,爲此修建軍堡,各部署一萬重兵,並由重要將領率軍守衛,馬嶺河道的主將是老將嚴顏,而洛川道的主將是大將魏延。

這支二十人的巡哨小隊正是魏延所派出五十支巡哨隊的其中一支,歸屬於斥候營,魏延在參加完雍縣軍政議事返回後,立刻加強了河谷的巡哨,賈詡在議事中特別提出,一旦匈奴軍對高奴久攻不下,極可能就會改變策略,從馬嶺河道或者洛川道南下,其中從洛川道南下的可能性最大,給魏延施加了壓力。

洛川河谷長約近兩百里,最寬處十餘里,最窄處也有四五里,兩邊是起伏的高原和山脈,河谷內佈滿茂密的森林,沿着河邊有一條比較平坦的官道,這便是商人們俗稱的洛川商道。

漢軍斥候騎兵一路向北奔馳,中午時分,他們抵達了白龍峪,這一段是洛川河谷的最狹窄處,前面便是雕陰縣,歷來是軍事重鎮,但雕陰縣城基本上處於半廢棄狀態,大半城牆都已坍塌,漢軍正準備重修雕陰縣時,匈奴大軍便大舉南下,重修雕陰縣的計劃只得向後推移。

“屯長,休息一會兒吧!”

一名什長笑着建議道:“找一個山洞,把鹿烤了,大家飽餐一頓。”

張新點點頭,向四周張望一圈,他指着前面一處山崖對賀老六和楊利道:“我記得前方山崖處有一座山洞,你們去看一看,作爲上午擅自射鹿的懲罰!”

兩人不敢抗令,只得下了馬,徒步向山崖方向奔去,其餘漢軍則在一條小溪前坐下喝水休息。

楊利一路抱怨,“明明是我們射到的鹿,有本事就別吃,還要懲罰我們,簡直欺人太甚。”

“行了,你就別囉嗦了。”賀老六嫌楊利嘮叨得厭煩,呵斥他道。

“我還沒找你算賬呢!上午你是怎麼說話,栽贓給我。”楊利想起上午之事,愈加忿怒。

但就在這時,賀老六忽然捂住他的嘴,指着前方山洞,神色緊張道:“你快看,那是怎麼回事?”

漢軍斥候在一條清澈的小溪前休息,衆人嚼着乾糧,喝着冰涼的溪水,他們不時伸長脖子向西面望去,期待賀老六和楊利兩人回來,如果他倆找到山洞,就意味着他們可以生火烤鹿肉,他們已連續在外奔波了近十天,幾乎每頓都是乾糧和清水,他們對焦黃噴香的鹿肉充滿期盼。

就在這時,遠處樹林裡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士兵們紛紛站起身,只見賀老六攙扶着楊利奔了過來,楊利渾身是血,幾乎處於半昏迷狀態,屯長張新吃了一驚,急上前扶住楊利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在山洞前遇到了匈奴士兵,楊老弟被藏在樹上的一名暗哨放了冷箭。”

張新的臉色愈發凝重起來,這裡竟然出現了匈奴士兵,他又問道:“有多少人?”

“究竟有多少我也不知,但我大概看到三十幾個。”

張新心中迅速轉過念頭,這應該是一隊匈奴人的巡哨,五十人或者百人左右,既然他們發現了楊利和賀老六,就一定不會放過他們。

張新當即令道:“大家上馬,準備戰鬥!”

衆人紛紛上馬,賀老六擔心地指着楊利問道:“他怎麼辦?”

張新看了看楊利的傷勢,左肩中了一箭,不過已經用了止血膠,血止住了,張新便道:“他死不了,老六,你帶他先回宜云堡!”

宜云堡位於八十里外,是漢軍新築的一座烽燧兼軍堡,駐紮有三百士兵,賀老六點點頭,將楊利扛上馬,他也翻身上馬,催馬向南奔去。

張新一直望着他們遠去,這才上了馬,帶着其餘弟兄向東北方向奔去,繞一個大圈,慢慢靠近了山崖。

漢軍對週週的環境比較熟悉,他們來到一處高地,一名士兵爬上一株參天大樹,在二十餘丈高的大樹上,方圓數裡內的情況一覽無餘。

片刻,士兵從樹上爬下來,低聲道:“屯長,我看見他們了,就在我們南面三百步外,大約五十人,他們似乎也在搜尋什麼?”

張新心念急轉,如果是隻有五十人的話,倒可以一戰,他們現在有十八人,用伏擊的辦法,至少能幹掉二十人,他立刻將衆人招上前,對他們道:“對方有五十人,我們幹不幹?”

衆人都露出興奮之色,但一名什長略有些擔心道:“就怕他們也是這樣想,反而把我們吃掉了。”

“這個應該不會,我們地形比他們熟,而且我們知彼,他們卻不瞭解我們,我們可以用計策伏擊,更重要是我們可以從戰俘口中得到情報。”

衆人點了點頭,都一致同意動手,張新笑道:“我估計他們在搜尋賀老六和楊利,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設下一個陷阱。”

漢軍所遇到的這支軍隊是匈奴前鋒派出的探子,一共五十人,他們的任務是探查漢軍的防禦情況,就在剛纔,匈奴士兵在山洞內休息時,遭遇到了兩名漢軍士兵,藏在樹上的暗哨射傷一人。

這兩名漢軍士兵對匈奴人極爲重要,從他們口中便可得知漢軍的部署情況,匈奴人下定決心要找到這兩名漢軍士兵,不過匈奴探子也很小心,如果他們遇到的不只兩名士兵,而是大隊漢軍,他們將遭遇滅頂之災。

五十人分爲三隊,小心翼翼地在森林內向南搜索,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兩名漢軍士兵沒有騎馬,而是徒步奔跑,應該不會太遠,極可能就躲在附近。

就在這時,一名匈奴士兵忽然看到了兩名漢軍士兵,一人渾身是血,被另一人攙扶着向西北方向奔逃,匈奴士兵驚喜地指着兩人背影大喊起來,“在那裡!”

匈奴士兵頓時興奮起來,爭先恐後向兩名漢軍追去,他們都騎着馬,速度很快,且馬術嫺熟,在森林中疾速奔跑,很快便漸漸追上了兩名漢軍士兵,但沒有人放箭,他們要活捉這兩人。

匈奴士兵越追越近,幾名匈奴士兵已經取出繩套,在尋找機會將名漢軍士兵套翻,他們剛剛奔上一條被樹葉鋪滿的小道,忽然,奔在最前面的五六匹戰馬同時失蹄,跌進了一潭泥坑。

這是多年形成的一片沼澤,長百餘丈,寬二十丈,沼澤上鋪滿了樹葉,極爲隱秘,被往來的商人稱爲‘陷龍潭’,這樣的陷龍潭在洛川道上共有四處,這裡是比較大的一處,必須有熟悉地形的嚮導領路,一般商人不熟悉商道,很容易陷進去,這處泥潭四周原本插有警示牌,但此時牌子卻沒有了。

五六名騎兵摔進泥潭中,很快便沉沒不見,上面只有一串泥泡,但後面的匈奴騎兵奔跑極快,一時停不戰馬,又連續衝進去數人,只頃刻間,這片泥潭便吞沒了十名匈奴士兵,連慘叫聲都沒有,便消失了。

後面的騎兵嚇得驚慌失措,紛紛勒住戰馬,驚恐地望着士兵們被吞沒,在草原上,這種泥潭也有不少,尤其在河邊沼澤中極爲常見,他們都知道這種泥潭的厲害,誰也不敢上前去營救。

就在這時,兩名樹林忽然射出密集的箭矢,直取驚魂未定的匈奴騎兵,四十名匈奴騎兵正擠堆在一起,探頭查看前方的泥潭,誰也沒有想到兩邊會有伏擊,霎時間,小道上響起一片慘叫聲,匈奴士兵紛紛落馬,連他們首領,一名百夫長也被張新一箭射穿脖子,翻身落馬。

這時,匈奴騎兵一陣大亂,紛紛掉頭要逃,在他們歸途上也射來三支冷箭,將迎面的兩名匈奴士兵射翻落地,就是這三支冷箭使匈奴騎兵停住了戰馬,遲遲不敢突圍。

匈奴士兵的短短遲疑瞬間,給樹林內埋伏的漢軍贏得了寶貴的上弦時間,就在匈奴士兵忽然意識到後面是泥潭,只有前方一條出路,漢軍的第二輪弩箭射出了,十八支箭卻是射向戰馬,又有七八匹戰馬慘嘶倒地,將馬上騎兵拋出。

其餘近二十名騎兵終於反應過來,拼命打馬疾奔,逃出了漢軍伏擊圈,沿着小道向北面疾奔而去,這時,十八名漢軍斥候從三面縱馬衝出,長矛刺向倒地要逃跑的匈奴士兵,數聲慘叫,幾名匈奴士兵被刺穿了後心,當場慘死。

張新大喊道:“留兩名活口!”

兩名跪地投降的匈奴士兵也由此保住一命,但漢軍斥候並不敢過多停留,他們簡單收拾一下戰場,帶着十幾匹繳獲的戰馬,從另一條小路向南奔去。

第804章 曹丕反擊(下)第780章 江東風雲(二十四)第461章 爾虞我詐第760章 江東風雲(四)第976章 假道滅虢第808章 清算士族第604章 木牛運糧第517章 迎頭痛擊第853章 雍縣軍議第62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829章 黑熊原狩獵第888章 喬蓮心思第884章 士卒譁變第521章 武陽不利第891章 宅院風波第417章 偷襲柴桑第1028章 圍獵丁奉第557章 走投無路(下)第469章 再到江東第849章 匈奴南下第334章 劉備之憂第595章 秋收時節第281章 老將黃忠第260章 曹丕之怒第682章 明取陳倉第427章 新的威脅第211章 緊急對策第3章 天大的賭注第812章 小人物的謀劃第387章 赤壁大戰(上)第648章 鄴都風起(下)第1035章 江東末路(上)第895章 劉璟教子第531章 漢中風雲(一)第1036章 江東末路(下)第595章 秋收時節第154章 需要做一個徹底了斷第385章 最終決定第1047章 雙重困惑第287章 曹操使者第1108章 中原大戰(七)第942章 爭奪烏程第1101章 太后伏氏第774章 江東風雲(十八)第719章 兵進西海第797章 人情薄面第594章 另一個契機第837章 騎射募兵第859章 久攻不克第941章 將計就計第490章 龐統之策第283章 北擊烏桓第833章 有穴來風第428章 周瑜到來第885章 舉兵投降第291章 危情逼吳第1058章 正奇之爭第780章 江東風雲(二十四)第188章 彭澤生變第838章 娶妾與納妾第968章 以兵換將第33章 劉表的心事第916章 魏吳結盟第1096章 臨危救人第991章 夫妻交心第349章 居高臨下第687章 反攻南陽第693章 關中收官(下)第573章 意外援兵第958章 匈奴來使第282章 長沙之行第776章 江東風雲(二十)第1117章 攻打井陘第341章 血戰當陽第708章 達成妥協第817章 羯人騎兵第1009章 劉曹聯姻(下)第814章 蕭關陷落第830章 刺殺羌王第1009章 劉曹聯姻(下)第655章 太史歸兮第470章 甘露寺相見(上)第647章 鄴都風起(中)第727章 南北夾擊(下)第587章 夷蠻之兵第550章 公開取士(中)第840章 會稽有變第570章 兵過祁山第99章 黃忠授藝第1036章 江東末路(下)第739章 諸葛對陸遜第398章 再見司馬懿第985章 隱患彰顯第681章 引發不發第726章 南北夾擊(上)第505章 司馬懿遇刺第938章 虞氏倒戈第718章 姜氏父子第906章 逼要名單第152章 主堂爭執
第804章 曹丕反擊(下)第780章 江東風雲(二十四)第461章 爾虞我詐第760章 江東風雲(四)第976章 假道滅虢第808章 清算士族第604章 木牛運糧第517章 迎頭痛擊第853章 雍縣軍議第62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829章 黑熊原狩獵第888章 喬蓮心思第884章 士卒譁變第521章 武陽不利第891章 宅院風波第417章 偷襲柴桑第1028章 圍獵丁奉第557章 走投無路(下)第469章 再到江東第849章 匈奴南下第334章 劉備之憂第595章 秋收時節第281章 老將黃忠第260章 曹丕之怒第682章 明取陳倉第427章 新的威脅第211章 緊急對策第3章 天大的賭注第812章 小人物的謀劃第387章 赤壁大戰(上)第648章 鄴都風起(下)第1035章 江東末路(上)第895章 劉璟教子第531章 漢中風雲(一)第1036章 江東末路(下)第595章 秋收時節第154章 需要做一個徹底了斷第385章 最終決定第1047章 雙重困惑第287章 曹操使者第1108章 中原大戰(七)第942章 爭奪烏程第1101章 太后伏氏第774章 江東風雲(十八)第719章 兵進西海第797章 人情薄面第594章 另一個契機第837章 騎射募兵第859章 久攻不克第941章 將計就計第490章 龐統之策第283章 北擊烏桓第833章 有穴來風第428章 周瑜到來第885章 舉兵投降第291章 危情逼吳第1058章 正奇之爭第780章 江東風雲(二十四)第188章 彭澤生變第838章 娶妾與納妾第968章 以兵換將第33章 劉表的心事第916章 魏吳結盟第1096章 臨危救人第991章 夫妻交心第349章 居高臨下第687章 反攻南陽第693章 關中收官(下)第573章 意外援兵第958章 匈奴來使第282章 長沙之行第776章 江東風雲(二十)第1117章 攻打井陘第341章 血戰當陽第708章 達成妥協第817章 羯人騎兵第1009章 劉曹聯姻(下)第814章 蕭關陷落第830章 刺殺羌王第1009章 劉曹聯姻(下)第655章 太史歸兮第470章 甘露寺相見(上)第647章 鄴都風起(中)第727章 南北夾擊(下)第587章 夷蠻之兵第550章 公開取士(中)第840章 會稽有變第570章 兵過祁山第99章 黃忠授藝第1036章 江東末路(下)第739章 諸葛對陸遜第398章 再見司馬懿第985章 隱患彰顯第681章 引發不發第726章 南北夾擊(上)第505章 司馬懿遇刺第938章 虞氏倒戈第718章 姜氏父子第906章 逼要名單第152章 主堂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