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當年的荊建是當場發飆。沒口糧那可真要命。
這年頭,沒有糧票就買不了糧,除非高價從黑市上買。可農民有糧票嗎?另一個途徑就是借,低聲下氣不說,難道借了就不用還嗎?
再說,荊白生這一出事,帶走了家中僅有的積蓄。而在荊建身邊,只有復員時帶回的四百多元錢。而且要從現在正月,苦熬到秋收的九、十月?也難怪那時候會暴跳如雷。
然而現在……?嘿嘿,荊建會在乎嗎?
原以爲是萬分棘手,沒想到荊建如此輕鬆地答應。趙霞感激地望了荊建一眼,有些激動:“俺不是,我……”
荊建微笑着擺擺手:“別擔心家裡,好好學習。差點兒忘了,要給叔嬸200,我身邊有。你的助學金也不多,就放在身邊用吧。京城花銷大,居不易。”
不知不覺中,荊建表露出一家之主的口吻,那種自信,讓趙霞有些恍惚。而荊建記得,斷了自家的資助後,趙霞讀書時相當節約,每月的助學金都省吃儉用,能省出20元左右寄回孃家。所以荊建此時就幫一把。不僅答應全年把地交給趙家,還免去了趙霞的負擔。雖然他心裡明白,趙霞改不了這節省的習慣。
靜夜中,響起幾聲爆竹,引來陣陣犬吠。放下了心中大石,趙霞一陣輕鬆。
“明天就去學校,又要擠火車了呀!”那少女的嬌憨聲中,隱隱帶有一絲撒嬌。
“呵呵,送你到汽車站。”荊建隨口回答。
倆人其實沒多少共同語言,趙霞也就能扯些家長裡短:“家裡被褥都曬了,還有一罈鹹菜。倒不擔心你,你從小踏實。就不知道阿爹在外怎麼樣?”
趙霞說了句兒媳婦的孝心話,想表現一二,卻立刻被對面射來的目光嚇了一跳。
荊建的心情突然變得極差,臉無表情地瞟了一眼,對着趙霞伸出手指了指。一位龐大商業帝國的掌權者,突然爆發的氣勢,根本不是一個少女能夠承受。趙霞渾身一激靈,僵硬道:“俺不是,你……”
轉瞬間,荊建就恢復過來,他啞然失笑,嚇唬一個小姑娘幹什麼?於是變得滿面笑容,悠悠道:“應該過得比咱們瀟灑吧!”
趙霞偷偷打量着荊建的臉色,發覺他沒有動氣,這才放心下來。
這個小插曲很快過去。幾句話一說,氣氛又被活躍的很溫馨。在商場打滾那麼多年,荊建的說話交談已經高段位,早已養成隨口說幾句,卻讓人看不出敷衍的習慣。然而此時的他,又爲荊白生而走神,簡直有心魔了。
剛纔荊建那話並不是撒謊或者什麼抱怨,其實真的是事實。
功成名就後,荊建曾經派人找到了荊白生的下落,並且還打聽清楚他以後的經歷。
荊白生潛逃後,一路往南逃出內地,去了香港。並且很快勾引住香港的某位白富美,有一子一女,家業殷實。確實讓人咋舌,簡直是開掛的豬腳模版。
其實對特殊事件後的父子離散,荊建並不怎麼怨恨。對荊白生的潛逃,也能理解。然而令人氣憤,荊白生安穩落腳後,他一次也沒有找過自己,居然連一次都沒有!
後來,荊建的名聲也算響亮,如果用心,荊白生不可能不知道,或者說,有極大可能,他知道了還是沒來。所以荊建一直憋着那口氣,父親荊白生欠自己一個解釋。不過……父子倆就這麼僵持着,一直老死不相往來。
此時,荊建突然有了重生後第一個奮鬥目標,以後找到荊白生,啐他一臉,不爲其他,只求念頭通達。
想到這兒,荊建被自己這孩子氣般的想法給逗樂了。而趙霞談性正濃,根本毫無察覺,正雀躍着說着自己大學裡的新鮮事。
“下鋪那個川妹子老好笑啦!每天懶覺,鬧鐘都鬧不醒。我們呀就……。操場就能看見香山,風景像畫似的,同學們說……。”
一邊做出很感興趣的聆聽模樣,一邊欣賞着趙霞那充滿活力的表情。
如果沒記錯,趙霞已經描述華清和京城很長時間,宛如小孩在炫耀自己心愛的糖果。反而家裡和村裡的事,幾乎一句未提。荊建暗暗搖頭,心野啦!
繼續着敷衍,荊建慢慢回憶起倆人的未來。就是這次去學校,今晚大吵一通的夫妻倆就幾乎斷了通信,甚至她連暑假都沒回家。
後來荊建等得心焦,在暑假結束前,去了趟京城,總算關係有所緩和,在趙霞的空宿舍住了幾晚。可萬萬沒想到,這就是倆人不幸的開始。
暑假過後,等荊建回家以後,趙霞又突然斷了聯繫,讓荊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很久後才知道,春風幾度,那時的趙霞懷孕了。
80年代初的大學,懷孕是不被允許的。於是趙霞就選擇了人流。然而就是這次人流,完全改變了趙霞的命運。她剛入選公派留學,就因爲懷孕,不得不放棄這次機會。
也許很無辜,但確實害慘趙霞。那是國外,燈紅酒綠、遍地美金的國外呀!人生也許就這麼一次機會,甚至有可能留在天堂般的國外,就這麼被荊建那幾泡精華給澆滅了。而且荊建還壓根不知道這事。
就這樣,荊建在老家,白天種田,晚上擔心猜測,這樣的日子一直延續到趙霞畢業。期間,趙霞僅回過一次家,信也沒幾封,往往是短短几行字,語氣也平平淡淡。一直到保研留校,纔來信讓荊建赴京團聚。
然而到此時,不提其他,倆人的身份就已經有了巨大的鴻溝。不需要多加描述,一個已經融入城市的女研究生,一個腿脖子還沒洗乾淨的農家子弟,地位、眼界、人生理想、生活習慣等已經天差地別,更不用說收入、住房、工作、戶口等實際問題。
最後,在趙霞託關係後,荊建好不容易在校辦工廠有了份臨時工。可等到趙霞畢業留校任教,倆人之間的身份更加遙遠,而磕磕絆絆已經成爲了家常便飯。